記者陳立驌/高雄報導
2025「亞洲永續供應與循環經濟會展(TASS)」自11月5日在高雄展覽館登場,今年展區焦點之一落在以「漁電共生」為主題的三地能源展示。為解答外界對光電與養殖是否能兼容的疑問,三地能源直接將台南七股案場養殖的白蝦與牡蠣樣本運到現場,透過真實養殖成果展現漁電模式並非紙上談兵,而是能落地成功、持續運作的綠能與產業共榮方案。
三地能源於七股打造全台規模最大、具代表性的漁電共生案場,總面積達 320 公頃,包含光電設施與廣大水域。案場目前已有超過 105 座養殖池正式投產,養殖品項橫跨虱目魚、文蛤、白蝦等主要水產品,並與在地原本的養殖業者合作,試驗石斑魚等高經濟價值魚種,逐步拓展產業應用範圍,讓光電基地不只是發電場,更能成為具市場價值的水產生產基地。

為提升生產效率與降低養殖風險,三地能源成立專業養殖團隊,導入科技化管理模式,包括AI智慧養殖與行為分析、即時水質監測系統、光和發酵菌技術應用、產銷履歷與食安管理輔導。透過標準化養殖流程、數據監控與風險防控,逐步建立漁電共生的新營運模式。展區並播放七股案場的現場影像與技術流程,讓參觀者能直接看到養殖環境、作業方式與收成狀況,搭配實體樣本,成為全場討論度最高的展區之一。
三地能源表示,「漁電共生」不只是政策口號,而是必須真正讓養殖生產成功、農漁民受惠,才能走得長久。此次在TASS展會中,以具體成果回應過去包含審計部在內外界對政策落實成效的質疑,證明光電系統與水產養殖可以互補共存,不僅不影響生態,還能引入更先進的產業管理思維,協助漁民提升產量、品質與收益。

除了漁電案場成果,三地能源在綠電領域的布局也持續擴張。截至目前,公司光電案場累計商轉容量已達 131MW,總建置量突破 270MW,年發電量超過 1.7 億度,減碳效益相當於種下 1,416 座大安森林公園。
三地能源強調,未來將持續擴大與在地社群、漁民與養殖團隊的合作,打造具登記、輔導與履歷制度的標準化漁電示範模式,讓綠能不只是建設在地,更能留下就業、技術與產業升級的效益。公司也將持續深化AI養殖技術、提升商品化水產品產量與品質,讓漁電共生從政策試驗走向真正的市場化與長期營運。

三地能源表示,臺灣是海島國家、漁業立國,若能透過漁電共生打造能源與產業的雙軸轉型,就能讓再生能源不但不壓縮傳統生計,更能創造新的競爭力。透過技術、管理與市場機制,未來漁電場域將不只是能源設施,也將是一條具有產業價值的新經濟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