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國際減碳浪潮席捲全球商界,綠色供應鏈成為企業關鍵競爭優勢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日益嚴峻,國際品牌選擇供應商的標準已不僅限於傳統的價格、品質與服務,更將供應鏈的減碳貢獻納入重要考量因素。為因應此一趨勢,除了直接使用綠電外,綠電憑證的購買已成為企業能源轉型的重要策略選項。此文深入分析企業如何透過綠電憑證、碳權交易及綠電採購等多元途徑,實現永續發展目標,同時滿足國際綠色供應鏈的嚴格要求。
綠電憑證系統為企業永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綠電憑證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主要分為地區型憑證如台灣的T-REC和日本的J-Credit等區域性認證,以及由國際非營利組織推動的I-REC等國際型憑證。與僅適用於台灣的T-REC相比,I-REC具備全球通用性,同樣獲得RE100和CDP等國際倡議的認可,更能滿足跨國企業的永續需求。台達電、鴻海等台灣企業已將購買綠電憑證納入實現2050年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的重要策略,同時也藉此符合蘋果、谷歌等國際大廠對供應鏈的嚴格減碳標準,提升市場競爭力。
碳權交易機制活絡台灣減碳市場
隨著台灣碳交易所於2023年正式成立,企業參與碳權交易的管道日益暢通。碳權交易主要透過強制性和自願性兩種市場機制運作,前者由政府設定減量目標並分配碳權給受管制企業,後者則由企業主動執行減碳專案並獲得可交易的減量信用額度。台灣企業可透過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減量抵換專案」申請國內碳權,或在Verra等國際平台取得國外碳權證書。專家建議,企業應積極進行碳盤查,以因應未來可能實施的碳費制度,並透過碳權交易靈活達成法規要求和企業減碳承諾。
綠電交易市場供需失衡 企業尋求多元解方
在綠電交易領域,台灣企業面臨供給有限、價格高漲的挑戰。2022年台灣綠電轉供量雖達11億度,較前一年成長6成,但市場供需失衡導致綠電價格居高不下,平均每度至少5.5元以上。為確保穩定的綠電供應,企業可考慮與再生能源發電業者簽訂長期購電合約(PPA)、透過售電業者採購綠電,或投資儲電設備以優化用電管理。儲電設備不僅能協助企業調節用電高峰,降低電費支出,更可儲存多餘的綠電,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是企業綠電策略的重要輔助工具。
森林碳匯轉化為碳權 企業永續新契機
森林碳匯作為自然碳吸收系統,正日益受到企業關注。不同於傳統的減排措施,森林碳匯透過樹木的光合作用直接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台灣地區相思樹每公頃可吸收約380噸二氧化碳,光臘樹則可吸收345噸,這些吸碳量經過第三方認證後,可轉換為可交易的碳權。然而,企業開發森林碳權仍面臨專業知識不足、開發時間長及方法學尚未完善等挑戰。專家指出,與專業林業機構合作開發森林碳權,將是台灣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企業永續戰略需多管齊下
面對全球減碳與碳費壓力,單一減碳措施已難以滿足企業永續發展需求。綜觀台灣現況,企業應根據自身規模與需求,靈活運用綠電憑證、碳權交易與綠電採購等多元策略,構建全面性的減碳藍圖。大型企業可透過直接購電協議獲取穩定的綠電來源,中小企業則可考慮透過售電業者採購綠電或購買綠電憑證。同時,積極參與碳權交易、投資儲電設備、評估森林碳匯專案,都是企業永續發展布局的重要環節。
「永續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更是未來商業競爭力的關鍵。」專家強調,隨著國際減碳要求日益嚴格,企業應主動出擊,透過整合運用各類綠色工具,打造自身永續競爭優勢,並與合作夥伴共同推動綠色經濟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