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隨著 108課綱 開始實施,學習方式正經歷大幅的轉變,過去單純仰賴記憶或重複練習的學習模式,在新課綱的浪潮下逐漸失去優勢,課程設計不再以知識灌輸為核心,而是以 素養導向 為主,強調理解、表達與應用的整合能力,許多學校與 安親班 也因應趨勢調整課程內容,協助學生培養自主規劃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從基礎啟蒙到進階理解的學習延伸
在基礎教育階段, 國小社會 課程強調議題討論與生活實踐,讓學生學會從日常經驗中理解社會現象,這樣的素養學習方式會一路延伸到國中階段,以會考作文題目 為例,題目會更貼近生活,並注重情境分析與判斷,老師們指出,學生平常若能透過閱讀和討論來訓練理解能力,往往在考場上便能準確抓住題意,展現思考深度,素養教育使知識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成為理解世界的工具。
教育機構的角色轉變與教學調整
面對新課綱挑戰, 私中 與安親班積極調整教學策略,從應試輔導轉向能力培養,許多私校開設相關課程,帶領學生分析文本、練習論點組織;安親班則透過實際範文講解,幫助學生掌握作文結構與思考方向。不少教育者認為 會考國文 已不再是單純測驗語文知識,而是檢視學生在 三面九項 架構下的整體素養表現。
考試制度轉型帶來的學習挑戰
隨著108課綱實施而出現新局面,三面九項的評量架構不僅改變命題方向,也重新定義了「學會」的意義,學生不只需要讀熟課本內的知識,還要能運用 閱讀理解 、分析與統整能力,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面對這樣的轉變,教育專家指出,唯有具備 自主學習 習慣與自我檢核能力的學生,才能在素養導向的評量下展現真正的實力。
面對教育體制的全面轉型,教育者和家長都應該放下傳統教育模式的依賴與焦慮,真正的競爭力來自於學生是否能主動學習、深度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將理解能力應用於各種情境。教育的重心已從知識給予轉向能力培養,學校、安親班和家長應扮演支持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多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與生活經驗,才有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

▲(圖/偉利科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