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今(13)日在縣議會定期大會縣政總質詢中,提出打造「韌性花蓮」的具體作法,強調花蓮面對近年來地震、颱風、堰塞湖等複合性災害,縣府應建立更清楚的防災語言、分級制度與啟動流程。
▲縣議員提出打造「韌性花蓮」的具體作法,以因應複合性災害。(圖/魏嘉賢服務處提供)
魏嘉賢分享日前參訪日本宮城縣「荒浜小學震災遺構館」的經驗。表示校舍內停在「3點55分」的時鐘,象徵著海嘯襲來的那一刻,但更象徵多年來紮實防災教育讓全校師生得以安全撤離。「荒浜小學真正震撼的不是遺構,而是他們平常就明白該怎麼做,這就是花蓮所需要的!」
魏嘉賢提出,所謂的「災害分級制度」,就是用生活化方式形容災害類型,希望民眾和各單位能更快理解所處風險。他以「災害像怪獸一樣分級」比喻不同威脅:
S級(最高風險):大地震、堰塞湖等,需要全面啟動撤離、大規模交通管制、收容、醫療處置。
A級:海嘯、土石流,優先撤離並管制高風險區域。
B級:落石、降雨淹水、停電,重點在快速保通與協助民眾短期避難。
C級:高溫、空污、疫情等,以衛生與醫療管理為主。
這樣的分類方式並不是戲劇化,而是讓民眾能用最直覺的方式判斷災害程度;同時也讓縣府內部的啟動流程更一致。他認為,「災害分級」後,各單位才能用同一套語言溝通。「看懂級別,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
魏嘉賢將災害應變的範疇整理為五大「韌性主軸」,以便跨局處協作,也讓民眾理解縣府的行動方向:
- 醫療韌性:確保災時有醫療、有後送、有通訊。
- 救災韌性:建立統一口令與行動順序,避免災中混亂。
- 保通韌性:針對生命線道路提前部署,減少中斷時間。
- 觀光韌性:景區分級管理、旅客導流與退換票指引。
- 資源韌性:備援電力、淨水、通訊與物資的穩定供應。
他表示,這五項並非增加負擔,而是把原本分散在各局處的業務整合成一套能相互配合的系統,使指揮與執行更有效率。
為使縣府的應變流程更簡化、判斷更一致,魏嘉賢提出「四鍵行動系統」如下:
撤離鍵:確認門檻後,以 3 小時為原則完成高風險區轉移。
保通鍵:道路一中斷,立即啟動清障、改道與臨時通行安排。
收容鍵:學校與公所快速開設收容空間,完成分流與照護。
醫防鍵:啟動移動醫療站、心理支持與衛生防疫。
他強調,「四鍵行動」是一次次災後經驗累積出的必要制度,避免每次都要重新摸索流程,「平常說得越清楚,災害來時就越不會混亂。」
花蓮地處地震帶與颱風路徑前線,可以透過制度減少傷害。「我們不要華麗的口號,要的是關鍵時刻能運作的系統。」他期盼縣府在未來施政計畫中,將災害分級制度、四鍵行動與五大韌性主軸列入正式架構,讓防災作業更有方向、更能被檢視,也能與中央維持同步,打造一個「真正有準備的花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