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心/台南報導
7月6日深夜,丹娜絲颱風挾帶強風豪雨直撲台南沿海,北門區首當其衝。全區房屋受損率逾五成,2,123戶民宅屋頂被掀,魚塭900戶、牡蠣97戶、漁筏95艘、畜牧12戶、農務24戶產業也重創。道路雜亂、電桿整排倒下,甚至連南鯤鯓代天府的大牌樓也一夕倒塌,居民陷入停電與孤立。
「偏鄉很多是獨居長輩,出不了門,吃飯就成了難題。」北門區長林建男回憶。7日一早,颱風遠離,電力卻遲遲未復。公所立刻向慈濟求援,佳里聯絡處當天下午送來600份熱食,隔天善化志工再接力,擴充到每天4,000份。林建男說:「慈濟就像即時雨,讓我們能先顧好最急迫的家庭,壓力減輕很多,也才能推動下一步。」

長者的安置與社區照應
災後重建,最牽掛的就是獨居長者。許多老人家在風災後仍選擇留下,「捨不得鄰居,也習慣老屋,閉著眼都知道東西放哪裡。」林區長坦言,只能透過里長及慈善團體協助多加照應。
為了協助災民在房屋修繕、拆除期間有安身之處,市府於北門國小玉湖校區及蚵寮國小雙春校區設立臨時安置場所。工務局表示,8月5日在蚵寮國小完成 6 戶整理,隨即可入住,並持續趕工,於8月13日完成共提供20戶。若仍有需求,災民也可轉介至南鯤鯓代天府香客大樓,作為過渡空間。

公私協力的修復力量
修屋是最迫切的任務。林建男與里幹事盤點後,將弱勢、低收入家庭列為優先修繕對象。公所主動展開慰問,致贈民生物資,也媒合慈濟基金會、大灣營造、國全營造、勝冠營造、新舜營造、親慈慈善會、希望義工團等團體,協助修繕16戶,結合社會資源與志工力量,改善居住環境。
「志工們不畏高溫,把帆布一塊塊拉上屋頂,大家分工默契十足。」林區長說。台南市長黃偉哲更親自探視修繕進度,居民也安心許多。有人直言:「屋子還沒修好,但心裡已經被照顧到了。」
除了工班與志工,替代役青年也投入重建。他們協助居民填寫災損補助申請,更深入社區打掃環境、搬運物資。林建男區長表示,很感謝這些年輕人,他們在烈日下幫忙,讓居民知道社會沒有忘記這裡。

八成修復,走向最後一哩路
在市府與公所全力推動下,北門的環境與住屋修復已完成約八成,慰助金發放率達 100%,已有1,474戶復原。針對偏遠舊部落的共有產權與無人居住問題,區公所逐戶溝通、盤點建檔,導入拆除或修繕,當時預計9月底可望達到九成。
這段期間,台電與外縣市工班日夜搶修;志工、義消與替代役合力拉帆布、搬家具,把生活一件件釘回原位。北門的經驗提醒我們:災後重建不只是工程數字,而是一條公私協作的長路。行政火力必須「到點」,社會資源更要「到人」。
走過風災,修復的不只是屋頂與房舍,更是居民的信心與人心。如今,北門逐漸站起來,社區的生活也正回到軌道。(臺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