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立驌/高雄報導
一支長笛,能承載半世紀的臺灣音樂風景嗎?《半世紀風華—向臺灣作曲大師致敬》以八首長笛重點作品,串起臺灣當代音樂創作從1960年代到今日的脈絡,橫跨50年、八位作曲家,聚焦土地、語言、文化與聲音實驗,完整呈現臺灣音樂如何在世界潮流與本土意識交會下成形。演出將於11月18日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登場,由國際長笛名家串聯演繹,成為南臺灣難得一見的典藏級音樂盛宴。
此次音樂會由「長笛教母」樊曼儂與旅法長笛家楊智越共同策畫,以「傳承」與「創新」為核心。楊智越表示,臺灣長笛作品在過去半世紀中走出獨特道路,既立足本土文化,也與國際音樂語彙對話,「這場音樂會的任務,是讓觀眾聽見這段聲音史,理解臺灣如何用音樂說自己的故事。」

曲目依時代脈絡鋪陳,從民族與土地意象,到現代思維與實驗精神,呈現臺灣作曲家的多元面貌
許常惠《盲》具強烈戲劇性與儀式感,是臺灣民族音樂思潮的重要代表;
馬水龍《長笛幻想曲》融入民謠語彙,象徵作曲家回到土地尋聲;
蕭泰然《湖畔孤影》則以細膩旋律書寫鄉愁與信仰;
賴德和《4–2–1》以精密節奏結構展現現代主義語言;
而潘皇龍《迷宮.逍遙遊》既具實驗性又帶音響詩學,呈現跨世代音樂美學。
新世代創作也在其中發聲,展現臺灣音樂語彙的延伸與突破。
張己任《笛韻》探索聲音極限與長笛獨奏的張力;
楊聰賢《讚竹》以東方美學與竹笛意象交會現代技法;
最後壓軸為蕭慶瑜《共生》,為本音樂會特別委託創作並首演,以長笛與琵琶對話,象徵東西文化共享、並行與和鳴,成為音樂會最具時代感的新篇章。

樊曼儂指出,臺灣當代音樂自1970年代開始,深受西方現代主義與本土文化意識影響,作曲家們不斷在民族、語言、聲響、結構中探索屬於自己的聲音,「這些作品就是臺灣音樂的文化記憶,它們不是抽象,而是活生生的時代與土地。」
高雄場次集結國內最受矚目的長笛演奏名家馬曉珮、林尚蓉、胡志瑋,由楊智越領銜演出,更邀請琵琶演奏家黃立騰、鋼琴家黃楚涵共同參與,呈現多層次音響對話。當八首作品逐一展開,觀眾將聽見臺灣如何用音符記錄歷史、面向世界、擁抱未來。《半世紀風華》不只是一場音樂會,更是臺灣當代音樂精神的縮影,根植本土,也與世界共鳴。
半世紀風華-向臺灣作曲大師致敬
日期|2025年11月18日(二)
時間|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表演廳
演出|楊智越、馬曉珮、林尚蓉、胡志瑋(長笛)/黃立騰(琵琶)/黃楚涵(鋼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