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金金 / 台北報導
在全球減碳浪潮下,國際科技巨頭西門子與台灣企業海納德受關注,雙方聯手在台推動的西碳跡管理系統,更成為本屆國際智慧能源週的核心焦點之一,為台灣中小企業應對全球碳規則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在全球邁向淨零轉型與碳管理法規日益嚴格的浪潮中,台灣儲能產業重要業者——海納德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於10月29日「2025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上宣布,正式與德國西門子展開戰略合作,攜手導入「西碳迹」碳管理系統,為台灣企業提供從能源應用到碳足跡追蹤的全方位解決方案,邁向低碳化與數位化並行的新階段。
海納德的記者發布會場嘉賓如雲,媒體也因焦點鮮明而踴躍出席。包括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可持續發展諮詢專家習國燕、廈門慧芯總經理林鍾明、聯邦商業銀行總經理許維文等;最特別的是西門子中國區「西碳跡」負責人閆韜博士,因入台証趕辦不及,因此用視訊參與致詞。
細究這段合作緣起於深圳西門子咖啡室的一次理念碰撞。據海納德董事長楊豐銘回憶,當時雙方討論的核心並非技術或市場,而是台灣中小型回收工廠面對歐盟新法規的現實困境。西門子碳管理專家並未直接推銷產品,反而以「台灣工廠最頭痛的是運輸、電費還是人力」的提問切入,這種「以客戶痛點為核心」的態度,與海納德的企業理念高度契合,成為合作的關鍵起點。

▲海納德董事長楊豐銘。( 圖 / 主辦單位提供 )
隨著合作深入,西門子不僅將其先進的碳管理系統引入台灣,更邀請楊豐銘出席2025年8月吉林長春的西門子菁英訪談大會。楊豐銘在大會上發表「循環經濟與人文精神」主題演講,深度解析如何透過循環經濟解決電子廢棄物與太陽能板回收難題,當場獲得西門子中國區副總裁、同時兼任西門子數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胡建鈞,以及西門子碳管理軟體開發負責人嚴博士(現已升任碳管理與數位化發展部門主管)的高度認可。
此次在國際智慧能源週上,雙方聯合展示的碳跡管理系統,呈現出「在地化+國際化」的獨特優勢。該系統不僅整合了西門子的數位化技術,更融入海納德對台灣產業政策、文化及中小企業需求的深刻理解,能幫助企業實現回收全過程數據化,精准掌握碳足跡。

▲西門子代表現場解說與問答西探跡管理系統。( 圖 / 主辦單位提供 )
楊豐銘強調:「西門子看重台灣的製造力與管理力,這套系統在台落地後,未來還將以台灣為樞紐輻射亞太市場,讓台灣成為綠色技術輸出的重要基地。」
目前,已有多家台灣中小型製造企業與回收工廠表達合作意向,希望透過這套系統應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國際規則。業內人士指出,西門子與海納德的合作不僅填補了台灣本土碳管理技術的空白,更為台灣企業參與全球綠色競爭搭建了重要橋樑,其示範效應有望在國際智慧能源領域持續發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