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台中報導
「2025臺中市原住民族文化節」即將於11月熱力登場,臺中市政府今(29日)在市府陽明大樓一樓大廳舉行記者會,宣布活動即將盛大啟動。今年以「原聚・山海屯」為主題,活動橫跨山線、海線與屯區三大場域,由大雅、梧棲及太平區公所接力舉辦,串聯全市原住民族文化脈絡,展現臺中多元共榮的城市樣貌。
▲開場儀式由泰雅、阿美及排灣三族耆老共同主持傳統祭儀,象徵人與土地、族群與歷史的深厚連結。
開場儀式由泰雅、阿美及排灣三族耆老共同主持傳統祭儀,象徵人與土地、族群與歷史的深厚連結,祈願活動順利圓滿。隨後登場的融合式舞蹈,以力量與柔美交織,展現原民文化的生命力與藝術能量。
▲隨後登場的融合式舞蹈,以力量與柔美交織,展現原民文化的生命力與藝術能量。
現場安排三項傳統技藝體驗,包括「頂物(temuqulj)」象徵平衡智慧與女性力量、「八卦網捕魚(mitafokod)」展現集體合作與生態永續精神、「搗麻糬(smxu’hikil)」傳遞部落團結與共享喜悅。民眾除可親身體驗原民生活的節奏,更能品嚐風味料理,從味覺認識文化故事,感受文化不只是觀賞,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傳統技藝「頂物(temuqulj)」象徵平衡智慧與女性力量。
臺中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表示,原住民族文化節不僅是一系列藝文展演與文化活動,更是促進城市文化交流與族群理解的重要平台。近年市府持續推動原民文化推廣、語言教育、社福建設及產業發展等多項政策成果,致力讓原住民族文化在城市中被看見、被理解,並成為臺中發展的重要文化基石。
▲「搗麻糬(smxu’hikil)」傳遞部落團結與共享喜悅。
在文化推廣方面,市府推動原住民族文化館轉型為兼具教育、展覽與典藏功能的文化基地,並連續三年舉辦全國首創的「原民日影片徵選活動」,鼓勵族人以影像記錄生活與文化故事,保存珍貴的族群記憶。
教育與語言傳承上,原住民族部落大學連續三年榮獲中央評鑑「優等」,並開辦兒童族語夏令營,強化語言扎根教育,同時提升族語認證獎勵金,鼓勵族人持續學習與傳承。
在社福與交通建設方面,市府調升原住民租金補貼至每月5,000元並延長補助期間;持續改善梨山交通、推動幸福巴士2.0,便利部落居民通勤與就醫;並在花蓮光復鄉災後率全國之先推出「返鄉重建補助」,協助族人重返家園。
產業與青年培力上,市府於霧峰光復新村打造「原流新創聚落」,扶植原民青年創業與文創品牌;同時於谷關設立部落市集,推廣農特產品與手工藝品,讓文化與經濟共榮發展。截至今年9月底,臺中市原住民族人口已達41,584人,涵蓋阿美、泰雅、布農、排灣等16個族群,展現族群多樣與文化豐富的城市風貌。
將於11月熱力登場的「2025臺中市原住民族文化節」,分別以三大區域特色為主軸,其中,大雅場—「泰雅之山」(11月8日/臺中市原住民族文化館):以傳統祭儀展演為核心,結合織布工藝教學與部落風味市集,體驗山區族群的文化美學。梧棲場—「阿美之海」(11月15日/梧棲區頂魚寮公園):以沿海生活為主題,規劃漁撈技藝示範、親海體驗及音樂表演,呈現海洋民族的生命節奏。太平場—「排灣之屯」(11月22日/國立勤益科技大學中正堂戶外廣場):以族語歌謠、青年創意手作與文化市集為壓軸,展現都市原民文化的多元創新。
整體活動超過30場展演、市集與工作坊,涵蓋歌舞、工藝、美食與教育推廣等多面向內容,預計吸引逾一萬名市民與族人共襄盛舉。原民會強調,透過公所、學校與民間團體的合作推動,文化節將持續為原住民族文化扎根、傳承與發光,讓「原聚・山海屯」成為臺中最具活力的文化印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