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俊育 / 綜合報導
全球高齡化與勞動力短缺挑戰日益嚴峻,亞太地區更是老化速度最快的區域。為加速尋求創新解方,經濟部產業技術司長期透過科專計畫推動智慧機器人技術,並積極參與 APEC 科技、技術及創新政策夥伴(PPSTI)平台。於 16 日至 17 日,攜手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將成果推向國際舞台,舉行「推動跨領域智慧機器人協同創新:實現 APEC 經濟體永續發展」國際論壇,吸引來自澳洲、日本、韓國、泰國、越南及馬來西亞等多國專家齊聚台中,形成跨國觀點交流的盛會。
▲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副貿易代表蕭偉雄(左四),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廖英志科技諮詢委員(中),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李健勲代總經理(右四)。(圖/精機中心 提供)
面對技術差距擴大與勞動力不足的挑戰,經濟部技術司積極透過科專計畫投入資源,推動智慧機器人相關技術研發與應用,不僅提升產業效率,也以友善、人性化的操作協助女性與高齡人口投入職場,促成同值同酬就業環境與社會包容。透過 APEC 平台,將臺灣從研發到實務應用的完整成果呈現國際舞台,並以具體案例回應高齡化、勞動力短缺與產業升級等全球挑戰。
論壇以「感知融合、人機協作、低碳永續」為核心主軸,探討其在農業及跨產業轉型中的應用與價值。在澳洲專家以打造共融機器人生態系為題揭開序幕後,來自泰國、日本、越南、韓國及馬來西亞的專家分享了無人機、智慧機器人、智慧視覺、AI 預測與智慧維護等跨產業應用案例,展現科技在農業永續、糧食安全與製造效率上的多元價值,並啟發各國對未來合作模式的想像。會議期間臺灣產業及學者也積極與各國互動交流,觀點相互呼應,讓論壇成為縮短技術落差、推動包容成長的重要平台,也突顯臺灣正站上國際舞台,引領智慧機器人合作新局。
▲不只研發,更要跨國交流!經濟部辦APEC智慧機器人論壇,與多國專家齊聚臺中。(圖/精機中心 提供)
除了議程交流,與會專家亦實地參訪台南弘昌碾米工廠。該廠在科專計畫支持下導入智慧堆棧技術,整合機器人堆棧專家系統與移載設備減碳優化模組,不僅使生產效率提升 20%,人力成本每年降低 50%,碳排放亦顯著減少,更成為穩定台灣 150 萬噸稻米供應的關鍵推手。這一案例充分展現智慧機器人技術如何協助傳統產業轉型,也為 APEC 經濟體提供可供複製的實證模式。
經濟部強調,正是因為科專計畫的持續投入,臺灣才能提出具體解方並獲得國際肯定。未來產業技術司將持續攜手研究法人與產業合作,加深投入智慧機器人與相關應用的研發與推動,並透過 APEC 平台展現我國技術實務成果,讓臺灣成為國際舞台上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