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中華郵政近日公布 2025 年上半年財報,半年虧損高達 293.7 億元新台幣,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官方指出 ,主因來自匯率波動導致的龐大匯損,但輿論卻聚焦在郵政體制內部的結構性問題,質疑是否存在「低郵資 、高人事支出」的長年矛盾,播補預算從何而來 ,是否動用巨額民膏民脂,養出低績效高薪的「公職肥貓」 。
郵資過低,收入難以支撐
目前國內信件郵資平均一封僅 8 元,遠低於國際郵資水準。隨著電子化取代傳統信件,郵務收入逐年萎縮,卻未見合理調整。民眾批評,中華郵政多年來在郵資上「凍漲」,使得基礎業務早已無法反映實際成本,營收來源持續吃緊。
人事費用龐大,缺乏績效機制
除了郵資偏低,郵政人事成本也長期被質疑過高。有批評指出,郵差與部分內勤員工薪資偏高,卻缺乏明確績效制度,形成「高薪低效」 的印象。更有媒體點出,部分郵差上下班代步車價值動 輒數十萬甚至近百萬元,甚至未到下午五點就早早下班,引發民眾觀感不佳,認為虧損與管理鬆散、福利過度優渥脫不了關係。
匯損只是導火線,體制問題才是根源
雖然中華郵政將上半年巨額虧損歸因於新台幣升值造成的 1,400 億元外幣匯兌損失,但專家提醒,這只是表面現象。若郵政體制內部缺乏效率改革,郵資未能合理反映市場,營運壓力將持續惡化,一旦遇上匯率或金融市場波動,更容易放大虧損。
社會呼籲檢討改革
面對近三百億的虧損,民眾呼籲中華郵政必須徹底檢討,包含:人事薪資是否應導入績效評比、是否動用高額民膏民脂高薪低效養出「公職肥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