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立驌/高雄報導
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高居全球首位,透析人口更超過9萬人,但選擇腹膜透析者僅約6千人,比例不足一成。為響應「健康台灣」政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及大同醫院28日舉行記者會,邀請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吳鴻來與病友代表黃先生,共同推廣居家腹膜透析,並分享高雄長庚開創「免住院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的成果。
黃志中局長表示,政府推動腎臟病照護是「健康台灣」的重要目標,除了鼓勵高風險族群定期檢驗腎功能,也積極推廣居家腹膜透析,藉此維持病友生活品質。健保署每年編列超過4億元專款補助,盼提升病友接受度。鳳山醫院院長李建德則強調,結合社區醫療與資源連結,將使更多腎友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便利且安全的治療服務。

高雄長庚腎臟科主任李文欽指出,目前九成病友仰賴院內血液透析,但腹膜透析能讓治療「只是生活中多一件事,而非唯一的事」,病友仍可維持日常工作與社交活動。院方創新結合「植管門診化」與「在宅醫療化」,推動「腎科經皮植管+居家透析」的新模式,不僅提升病友意願,也大幅縮短治療等待期。
與傳統需全身麻醉、住院開刀不同,高雄長庚腎科經皮植管由腎臟科醫師在門診,以局部麻醉在腹部製作約1至2公分的小切口,透過超音波導引完成植管,術後僅需短暫觀察即可返家。此方式傷口小、恢復快,讓病友能即時啟動透析,降低身心負擔。

54歲的黃先生罹患糖尿病超過20年,兩年前腎功能開始惡化。雖服用利尿劑卻毫無改善,就醫檢查才驚覺腎絲球過濾率僅剩個位數,體內積水超過1萬毫升,體重更在短時間內從52公斤暴增至72公斤。他坦言:「那時候心裡就有底,知道大概要洗腎了。」所幸在回診時,醫師向他介紹「居家腹膜透析」,只需在夜間睡眠時利用透析機進行治療。經醫師以局部麻醉植入導管後,他每天在家進行透析。他笑說:「對我來說就是肚皮多了一條管子,穿上衣服完全看不出來,生活影響大概只有一成。」
高雄長庚迄今已累計完成82例經皮植管,領先南台灣。醫院自民國78年成立腹膜透析室以來,建構完整跨科團隊,包括22位專科腎臟醫師、12位治療師與8位營養師,累積服務逾2千名腎友,成果遠高於全國平均。

醫療團隊強調,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為過濾膜,導管長期留置於腹腔,藉透析液進出清除廢物與多餘水分。此治療模式不僅具成本效益,更重要的是能讓病友重拾生活自主,翻轉過去被病床綁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