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產品加徵懲罰性關稅,台灣亦被納入名單,將面臨高達32%的關稅衝擊,政策將於4月9日正式生效。這場突如其來的變局,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產業,特別是科技、製造與電商等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壓力。
面對全球貿易的重新洗牌,究竟哪些企業將陷入困局?為了深入解析這場關稅風暴對品牌與行銷的影響,數位行銷領域的權威——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公司創辦人兼CEO Steven黃逸旻提出觀點。他身為破千數位行銷專案的主導者、「社群行銷管理師證照」中華民國電腦技能基金會總顧問,以及世新大學口語暨社群傳播學系課程顧問,並曾領導奧美社群團隊,擁有橫跨兩岸與國際市場的實戰經驗。本篇將由他以品牌實務視角出發,深度剖析企業在產業衝擊下,應如何運用數位與社群趨勢化被動為主動、化風險為契機,建立更有韌性的行銷戰略布局。
衝擊產業一:出口型科技電子業:核心市場動搖,必須加速轉型
● 為什麼受到衝擊?
科技電子產業高度依賴美國市場,一旦產品進入美國被加徵32%關稅,將大幅削弱價格競爭力。雖然半導體暫時豁免,但其周邊設備、消費電子、電子零組件均可能首當其衝。
● 應對策略:
強化品牌價值: 過去依賴性價比,如今轉向強化品牌信任與技術優勢。透過內容行銷,如技術白皮書、成功應用案例、研發影片,協助國際買主看見價值而非價格。
拓展多元市場: 將行銷與業務重點從美國轉向東南亞與歐洲。建議在地語言SEO布局、參展與媒體曝光同步進行,TikTok與LinkedIn為進攻新市場的重要工具。
CRM經營(B2B): 強化客戶維繫系統。建議導入技術支援型社群、定期技術簡報、客製付款條件等制度,提升商務信賴與再購意願。
衝擊產業二:美系品牌代理商:價格挑戰下的信任保衛戰
● 為什麼會被波及?
雖然美國加徵的是進口稅,但品牌總部往往會依照全球市場做利潤平衡,因此出口成本或補貼條件可能改變,進而影響台灣代理商的拿貨價格。同時,消費者對「美國貨漲價」的預期心理也會壓縮代理商的定價空間。
● 應對策略:
價格調整溝通: 應主動透過品牌社群、電商頁面、客服系統清楚溝通價格調整原因,讓消費者理解非品牌漲價,而是受全球政策波及。
加值式促銷設計: 非單純折價,而是設計「限量包裝」、「會員加贈」、「預購加值」等形式,提升消費者的體感價值。
品牌信任累積: 透過社群貼文、使用者故事、產品研發背景公開等方式強化「品牌有堅持、有理念」的形象,提升價格承受度。
衝擊產業三:跨境電商通路商:利潤壓縮下的全面優化
● 為什麼價格會受影響?
雖然關稅針對美國境內,但跨境商品售價會因物流成本上漲、平台手續費、廣告競爭加劇而連動上升。當品牌或代購方無法吸收成本,只能將壓力轉嫁到消費者。
● 應對策略:
產品組合優化: 建議立即針對商品做毛利與熱銷分析,淘汰利潤低與競爭激烈商品,聚焦在具品牌認知、穩定需求與較高利潤的品項。
精準投放廣告: 廣告預算有限,更要放在對的產品與受眾。透過GA4、Meta Pixel、TikTok Ads等工具進行動態再行銷與轉換追蹤,提升每一分廣告的效率。
探索新興市場: 減少對美國平台的依賴。可透過Shopee、Lazada等平台測試東南亞消費者反應,將行銷資源分散到具成長潛力的新區域。
哪些企業擁有逆勢突圍的機會?
機會產業一:內需導向品牌:市場穩、節奏快
與政策風險連動性低,可快速啟動市場反應。
可加強台灣文化內容傳遞,透過社群互動、在地活動拉近距離。
善用數據(例如用GA4追蹤點擊與轉換),即時優化行銷內容與媒體配置。
機會產業二:多元出口市場企業:市場分散,抗震強
早已非單一市場依賴,擁有多語系、多平台經營能力。
透過KOL合作、區域型聯盟行銷迅速建立在地信任。
強化跨國內容行銷與SEO佈局,提升自然流量與品牌印象。
機會產業三:高品牌溢價能力企業:靠品牌而非價格生存
能透過內容行銷深化品牌信念,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連結。
建立高黏著度的會員制度,如會員等級、專屬體驗活動等,增加忠誠度與再購機會。
打造一致性消費體驗(線上線下、客服、退換貨等),強化品牌專業形象。
五大數位行銷重點:從應變到突圍的關鍵資產
面對市場劇變與國際政策風險,數位行銷已不只是輔助工具,更是企業生存與成長的核心戰力。以下五大關鍵策略,將幫助品牌從混亂中建立穩定節奏,從應變走向突圍。
1. 全通路整合行銷(Omnichannel):一致溝通,強化品牌影響力
消費者的注意力分散在多個平台上,因此品牌需要在LINE、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通路中建立一致性的視覺識別、語調風格與行銷節奏。
不只是同步貼文,更要串接後端數據系統,如CRM與廣告投放系統,實現用戶行為追蹤與客製化溝通,達到跨平台訊息整合、精準再行銷的目的。
例如:使用LINE官方帳號追蹤互動名單,結合FB廣告進行再行銷,讓每一筆流量不再浪費。
2. 數據導向決策:讓數據說話,而非憑感覺操作
行銷決策應建立在行為數據的基礎上。企業應全面導入 GA4、Meta Pixel 等追蹤工具,掌握用戶從瀏覽到轉換的路徑,洞察關鍵瓶頸點。
並透過 A/B 測試持續優化文案、視覺與投放時段,或運用 DCO(動態創意優化)自動生成不同版本廣告素材,提高每一分預算的 ROI。
數據不只是分析結果,更應作為策略擬定與成效預測的依據,建立「測→試→調」的敏捷行銷思維。
3. 品牌忠誠與 LTV 策略:從賣出一次到賣一輩子
在成本高漲、競爭加劇的情境下,**提升每位用戶的終身價值(LTV)是營運關鍵。**這不僅是再行銷,更是用心經營一段品牌與人的關係。
建立數位會員制度,搭配社群專屬互動、線上問答、VIP內容,打造「會員就是朋友」的體驗感。再結合CRM自動化流程,如生日問候、消費提醒與推薦激勵,讓品牌與顧客之間不只是交易,而是互動。
黏著度,是現代品牌最有價值的資產。
4. AI應用與內容加速:速度即是競爭力
當市場快速變化,手上沒有工具就來不及反應。品牌應全面擁抱AI技術:
利用 ChatGPT 產製品牌文章、文案架構與SEO內容,提升創作效率。
使用 Midjourney、DALL·E 等AI繪圖工具 製作主視覺與創意貼文,降低設計成本。
搭配 AI腳本工具與TTS配音系統,短影音、商品介紹快速上線,試水市場反應。
AI不是取代人,而是放大創意的速度與精度,是品牌團隊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5. 危機應變系統建構:讓風險成為品牌韌性的一部分
在高不確定性的環境下,行銷部門需要不只是發想活動,更需要建立預警與應變機制。
導入社群聆聽工具(如melwater、InfoMiner、Brandwatch),隨時監控品牌被提及的聲量與情緒指數;設立「輿情儀表板」,每週檢視潛在風險議題,預測問題爆點。
並且提前建置「危機話語庫」與「品牌語氣守則」,確保一旦發生事件,能以一致、冷靜、有效的語言進行對外溝通,將危機轉為信任升級的機會。
總結來說,這五大策略不是只為了短期補破口,更是企業長期體質升級的必要步驟。
結語: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32%關稅的到來,對許多台灣企業而言無疑是重擊,但也正如《老子》所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與福總是相伴而生,面對壓力,是選擇退縮,還是轉向更高維度的品牌與數位升級,將決定企業能否在危機中找到重生的契機。
這場變局,不只是市場重組的起點,更是品牌重新定位的黃金時間。當別人選擇退場,我們選擇深化內容、強化信任、整合數據、擁抱創新,以數位作為轉型的槓桿,讓品牌不只是活下來,而是活得更強。
未來永遠屬於看得懂風向、懂得彈性應變的人。在風暴中心穩住策略,善用數位行銷與內容價值,才是品牌逆勢翻盤的真正起點。
更多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的社群趨勢/觀念/案例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stevensocial/
https://tinyurl.com/29gbsc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