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凱中/宜蘭報導
臺灣狐蝠為第I級瀕臨絕種保育類蝙蝠,在蘭陽平原及東北角海岸近年有民眾目擊臺灣狐蝠的紀錄,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強化民眾對臺灣狐蝠的認識與參與保育行動,8日委託社團法人臺灣蝙蝠學會,在蘭陽博物館辦理「宜蘭地區臺灣狐蝠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講座」,透過宣導臺灣狐蝠生態教育與現地調查經驗分享,讓更多人參與臺灣狐蝠的保育行動,共同為其監測及生態維護貢獻力量。
臺灣狐蝠為第I級瀕臨絕種保育類蝙蝠,成年個體飛翔時雙翼展開可達1公尺長,飛行能力極佳,其面部神似狐狸,雄性個體頸部有一圈金色絨毛,雌性個體頸部則是銀灰色絨毛,是一種外型貴氣又神秘的蝙蝠,主要以稜果榕、水桐木或欖仁的果實為食,目前已知臺灣狐蝠僅小範圍分布於臺灣東部地區,宜蘭縣龜山島的狐蝠族群為其中之一,且族群量穩定成長中。
活動邀請社團法人台灣蝙蝠學會林清隆秘書長及林祖濬理事、社團法人基隆市野鳥學會楊月姿監事、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吳宓思主任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志工隊暨荒野保護協會鍾秀綢理事,介紹龜山島生態資源、臺灣狐蝠之基本生態背景、監測與調查之初步教學與花蓮地區的實戰經驗分享,提供參與人員相關知識和實務操作方法,加強對普羅大眾對蝙蝠物種的認識並提升認同感,包括宜蘭分署國家森林志工、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志工、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解說志工、新北市觀光旅遊局三貂嶺隧道志工及頭城漁會船家,共計60人參與。
宜蘭分署期盼透過講座課程,推廣大眾臺灣狐蝠的認識,期盼增加臺灣狐蝠目擊與通報的機會,建立宜蘭地區的臺灣狐蝠資料庫,並落實公民科學家的推廣與提升執行成效,達到後續臺灣狐蝠監測調查的人力協助與資料收集之持續性。